新闻中心
News
西班牙法院首次将球场种族主义定性为“仇恨罪”
马德里,2025年——一场持续近两年的足坛风波终于迎来历史性判决,西班牙国家法院于本周正式对皇家马德里球星维尼修斯·修斯遭遇的种族主义侮辱案件作出终审裁决,四名被指控的瓦伦西亚球迷因“仇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以高额罚款,此案不仅成为西班牙司法系统首次将球场种族歧视行为纳入“仇恨罪”范畴的里程碑,更在全球体育界掀起关于平等、尊严与法治的深层反思。
2023年5月,西甲联赛皇家马德里客场对阵瓦伦西亚的比赛中,维尼修斯在梅斯塔利亚球场遭到主队球迷持续的种族主义辱骂,包括模仿猴叫、挥舞侮辱性标语等行为,当场比赛中,这位巴西前锋一度情绪失控,与球迷对峙并一度中断比赛,尽管当值裁判在报告中记录了部分事件,但赛后初期处理仅以“局部骚动”定性,引发皇马俱乐部与巴西政府的强烈抗议。
事件迅速发酵为国际舆论焦点,西班牙足协与西甲联盟在压力下启动调查,但最初仅对瓦伦西亚俱乐部处以部分看台关闭及小额罚款,维尼修斯本人在社交媒体发布长文,痛斥“种族主义在西班牙已成常态”,并引用巴西思想家保罗·弗莱雷的名言:“沉默即同谋”,此举获得内马尔、姆巴佩等数百名球星声援,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亦公开呼吁“以零容忍态度根除赛场毒瘤”。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司法介入,西班牙反暴力委员会联合检察机关,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与社交媒体溯源,锁定多名肇事者,并以“基于种族歧视的公开煽动仇恨”罪名提起刑事诉讼,此举突破了西班牙以往将球场种族主义仅视为“扰乱公共秩序”的旧例,首次援引《刑法》第510条关于“仇恨罪”的条款,将歧视行为与蓄意破坏人类尊严的动机直接关联。
本次判决中,四名年龄介于21至38岁的被告被判处1年至2年不等的监禁(缓刑执行),并共同承担维尼修斯精神损害赔偿金12万欧元,法院同时禁止其在3年内进入任何职业体育场馆,且须完成200小时反种族主义社区服务,主审法官玛尔塔·坎波在宣读判决时强调:“体育场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仇恨的温床,基于种族的侮辱并非‘激情犯罪’,而是对基本人权的系统性侵犯。”
值得注意的是,判决书首次明确将“系统性贬低个体人格”作为量刑核心依据,法庭采纳了心理学家对维尼修斯“长期心理创伤”的评估报告,并引用欧盟《反种族主义行动计划》中“结构性歧视需以结构性手段回应”的条款,法院要求西甲联盟在未来赛季中于所有球场增设高灵敏度麦克风与人工智能行为识别系统,以实时监测并取证歧视行为。
皇家马德里俱乐部在判决后发布声明,称此案“捍卫了足球的纯洁性与多元价值”,并宣布将联合旗下基金会启动“超越颜色”青少年反歧视教育项目,主帅安切洛蒂在采访中坦言:“维尼修斯的勇气改变了西班牙足球的基因。”
球员本人虽未直接出席庭审,但通过视频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胜利,而是所有曾被沉默伤害的人的胜利,今天的判决告诉世界,种族主义者不再能躲在看台的阴影里。”
国际职业足球运动员协会将本案称为“体育司法史上的贝尔蒙特裁决”(注:贝尔蒙特为西班牙著名反歧视活动家),并计划以此推动欧洲各国修订体育反歧视法律。
瓦伦西亚俱乐部的部分球迷组织对判决提出异议,认为“个别极端行为不应让整个群体污名化”,但俱乐部官方仍表态支持判决,并已拆除涉案看台,改建为反种族主义主题展览区。
本案的判决正值欧洲足坛种族主义事件频发的敏感时期,据欧足联2024年度报告,上赛季各国联赛共记录逾300起种族歧视事件,但仅不足10%进入司法程序,西班牙此次突破性判例,可能推动欧盟统一体育场反歧视立法,甚至影响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判例取向。
法律学者指出,将球场种族主义明确为“仇恨罪”具有三重意义:
社会活动家则关注判决对草根运动的辐射力,巴西反种族主义组织“脚链不应在”已计划借鉴此案,推动南美球场引入类似司法机制。
尽管判决赢得多数赞誉,但实操难题依然存在,西甲联盟技术顾问承认,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可能引发隐私争议,且方言、隐晦歧视用语(如吹口哨、特定手势)的识别准确率仍需提升,如何平衡“即时处罚”与“司法程序”的冲突——例如是否应赋予裁判中断比赛的更大权限——仍是联赛改革的争议焦点。
更深刻的挑战在于文化层面,西班牙体育记者协会主席洛佩斯指出:“法律可以惩罚行为,但无法瞬间改变思想,必须从青训营、球迷社区到媒体传播进行全面教育重构。”值得注意的是,维尼修斯案宣判前一周,西乙B联赛一名刚果裔球员仍遭遇香蕉投掷侮辱,可见根治之路依然漫长。
从1958年贝利在世界杯上被嘘声包围,到2025年维尼修斯用一纸判决改写司法史,足球场始终是社会文明的微缩镜,此案的意义远超体育范畴:它宣告了“激情犯罪”借口的破产,重新定义了体育竞技中的尊严底线,正如马德里街头一幅支持维尼修斯的涂鸦所写:“足球是彩色的,仇恨是灰白的。”当司法利剑与人文关怀共同刺破歧视的阴霾,绿茵场才能真正成为容纳亿万梦想的圣殿。
(完)